具有普世意義之華夏古典大一統(tǒng)文明,實乃全人類協(xié)調(diào)合作之文明進步之大一統(tǒng)也,其文明傳播秩序,盡顯于儒教人文主義的古典憲法哲學與憲政文治主義的制度體系,盡顯于儒家士大夫執(zhí)詩、書、禮、易、春秋等《六經(jīng)》以綱紀天下,文武并用、剛?cè)峄?、兼容并包之英明國策,巍然建樹華夏文明萬年輝煌也。
漢初,承襲戰(zhàn)國、暴秦、楚漢連年戰(zhàn)爭遺患,經(jīng)濟、社會、文化一派凋敝、殘破景象。漢初政治,一方面掃除秦政許多殘暴措施和暴力侵奪掃蕩全國的錯誤國策,“與民更始”,尊行儒家道義,以穩(wěn)定人心、協(xié)調(diào)社群;
另一方面,吸收道家清靜無為主張,掃除暴秦煩苛細政之種種擾攘民生措施,實行“休養(yǎng)生息”政策,從而振衰起敝、救弊補偏,不僅收長治久安之效,更促使文明煥然新生!
首倡此議者,乃炎漢第一名士、西漢新儒家第一人、成功實現(xiàn)儒道融會兼綜的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太中大夫陸賈。
1,西漢新儒家第一人陸賈的中國第一名論:“馬上可以得天下,卻不能治天下”
陸賈議論朝政,常稱引儒家詩書。
劉邦罵曰:“乃公居馬上而得之,安事詩、書!”
陸賈曰:“居馬上得之,寧可以馬上治之乎?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,文武并用,長久之術(shù)也。昔者吳王夫差、智伯極武而亡;秦任刑法不變,卒滅趙氏(嬴姓又姓趙)。向使秦已并天下,行仁義、法先王,陛下安得而有之!”
“馬上得天下”乃軍事勝利之根本,所謂“逆取”;“馬上不能治天下”乃指沿用軍事奪取天下的威權(quán)手段以治國,必遭敗績,秦朝滅亡之根本教訓也。陸賈鮮明簡要、直探根本:長久之國策,必須“文武并用”,逆取而“順守”,即以儒家仁義之“順德”以感化天下,使天下心悅誠服,才能長治久安。
劉邦聞言,面有慚色道:“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、吾所以得之者何,及古成敗之國。”陸賈乃洋洋灑灑,粗述古今文明興衰存亡之征象,每奏一篇,劉邦連連稱善,左右朝臣皆山呼萬歲,可見其思想之大快上下人心、符合當時社會普遍心態(tài)。書名《新語》,乃文明新生之語,華夏文明不朽篇章也。
2,陸賈《新語》,定漢唐中華之第一名文
陸賈之言,以儒家“仁義”教化為天下綱宗,其文武并用之術(shù)、長治久安之道,精髓在儒家詩書禮樂之教、仁義道德之說,同時旁參道家清靜無為之玄旨,兩相融匯,古今文明存亡成敗之奧秘,中華文明之博大傳播秩序,均在陸賈所著《新語》文字間揭示無遺矣!
高祖暴躁粗魯,卻深明此道,不僅成功避免了重蹈暴秦之覆轍,且開創(chuàng)兩漢四百年基業(yè)也。暴秦所滅,炎漢所興,逆取順守,應乎天人,陸賈“馬上得天下,不可馬上治天下”之倜儻宏論,蓋揭示普世文明傳播之奧秘也:倘若全球各古典文明,譬如巴比倫、埃及、波斯、希臘、羅馬、猶太等文明,深通吾華夏文明剛?cè)峄?、文武并用之術(shù),力避陷入本人所謂“城邦文明之命定循環(huán)”——因國力擴張而陷入黷武主義、黷神主義而自取滅亡、自我毀滅,普世安定和諧之文明根基早已在此樹立矣!
余讀陸賈《新語》而深感其浩瀚博大若汪洋巨川,潔凈精微則如宇宙眾竅之玲瓏剔透,恰與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偉大宗師約瑟夫?海頓(JosephHaydn,1732-1809)之鋼琴、小提琴、大提琴三重奏曲一般純粹質(zhì)樸而又精雅端莊也。
陸賈撰著《新語》以告劉邦:“秦所以失天下、吾所以得之者何,及古成敗之國”,實乃告諭天下萬民、古今萬邦,普世文明所以存亡興廢之文明傳播大道也:
傳曰:“天生萬物,以地養(yǎng)之,圣人成之。”功德參合,而道術(shù)生焉。故曰:張日月,列星辰,序四時,調(diào)陰陽,布氣治性,次置五行,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陽生雷電,陰成霜雪,養(yǎng)育群生,一茂一亡,潤之以風雨,曝之以日光,溫之以節(jié)氣,降之以隕霜,位之以眾星,制之以斗衡,苞之以六合,羅之以紀綱,改之以災禍,告之以禎祥,動之以生殺,悟之以文章?!谑窍仁ィǚ耍┠搜鲇^天文,俯察地理,圖畫乾坤,以定人道,民始開悟,知有父子之親,君臣之義,夫婦之別,長幼之序。于是百官立,王道乃生(中國大一統(tǒng)始立)?!裰贩?,而無禮義,于是中圣(堯舜三王周公等)乃設(shè)辟雍庠序之教,以正上下之儀,明父子之禮,君臣之義,使強不凌弱,眾不暴寡,棄貪鄙之心,興清潔之行。禮義不行,綱紀不立,后世衰廢,于是后圣(孔子)乃定五經(jīng),明六藝,承天統(tǒng)地,窮事察微,原情立本,以緒人倫,宗諸天地,纂修篇章,垂諸來世,被諸鳥獸,以匡衰亂,天人合策,原道悉備,智者達其心,百工窮其巧,乃調(diào)之以管弦絲竹之音,設(shè)鐘鼓歌舞之樂,以節(jié)奢侈,正風俗,通文雅。
舉凡偉大人文著述,必先宇宙哲學,而后歷史哲學,蓋天道(自然天文秩序)巍然樹立,地道(社會人文秩序)亦隨歷史文獻的合理傳承、解釋而堂皇奠定,其他問題,譬如政教綱常之垂憲、思想學術(shù)之培育、社會風俗之設(shè)施等等,必迎刃而解決,此即孟子所謂“道揆”者——宇宙大道之揆度,首先必須建樹起來,然后方能擇本執(zhí)要、綱舉目張也。
中華大一統(tǒng)文明秉承天道——陸賈所謂“張日月,列星辰,序四時,調(diào)陰陽,布氣治性,次置五行,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陽生雷電,陰成霜雪,養(yǎng)育群生,一茂一亡,潤之以風雨,曝之以日光,溫之以節(jié)氣,降之以隕霜,位之以眾星,制之以斗衡,苞之以六合,羅之以紀綱,改之以災禍,告之以禎祥,動之以生殺,悟之以文章”云云——而挺立人道:“仰觀天文,俯察地理,圖畫乾坤,以定人道,民始開悟,知有父子之親,君臣之義,夫婦之別,長幼之序。于是百官立……民知畏法,而無禮義,于是中圣(堯舜三王周公等)乃設(shè)辟雍庠序之教,以正上下之儀,明父子之禮,君臣之義,使強不凌弱,眾不暴寡,棄貪鄙之心,興清潔之行”云云,則天道、人道合一,謂之王道大一統(tǒng)也。
孔子(后圣)目睹世俗之紊亂而毅然救世:“禮義不行,綱紀不立,后世衰廢,于是后圣(孔子)乃定五經(jīng),明六藝,承天統(tǒng)地,窮事察微,原情立本,以緒人倫,宗諸天地,纂修篇章,垂諸來世,被諸鳥獸,以匡衰亂,天人合策,原道悉備”云云,一部中國自然與人文進步的歷史,被陸賈剖析得明白透徹,中古以下,除董子、史遷、孔安國外,何人及之?!
近代西方文明常遭重大挫折,皆因其“道揆”(天道哲學與歷史哲學)不明:啟蒙獨斷主義、科學實證沙文主義之主流輿論,根本否棄“道”即終極形而上存在的合理性,拒斥“道揆”為空虛無用之道德形而上學;另一派標榜形而上學(譬如浪漫派、黑格爾等)卻奉某些主觀虛構(gòu)之觀念(譬如絕對精神、德意志精神等)為歷史運動的終極原因而陷于各種有害的獨斷論,頻引世界步入歧途,陷于專制獨裁政權(quán)的巨大災難(英國克倫威爾專政、法國大革命、連年國際戰(zhàn)爭、希特勒法西斯政權(quán)等),卡爾?波普據(jù)此嚴正斥責這些獨斷論為“開放社會的敵人”。
近現(xiàn)代國際格局,一如華夏晚周戰(zhàn)國時代,在“道揆”紊亂、道術(shù)分裂之下,各國群起仿效秦政,蔑視儒家仁義道德之說為“迂腐”,貿(mào)然采納法家一味吹噓的法制、詐術(shù)、權(quán)勢思想,妄想橫掃天下以自利。西方文明憑其工商科技、軍事蠻力席卷全球,各國瞠目結(jié)舌之余,心生傾慕,奉承“西法”以治本國,不料事與愿違,江桔越淮而枳,各種全球規(guī)模的生態(tài)、社會災難頻繁爆發(fā),文明落入孟子所謂“上無道揆,下無法守,君子犯義,小人犯刑”的瀕危狀態(tài)。
此下全球文明能否重演炎漢文明做出的重大歷史抉擇——“盡除秦法”而煥然新生,關(guān)鍵在于:迅速舍棄暴秦法家野蠻貪利之政,重申華夏憲法哲學即儒教大一統(tǒng)之“道揆”,從而重建全球文明均衡、和諧、穩(wěn)定之傳播新秩序也。
華夏宇宙天道哲學與歷史哲學之高妙根基,俱在尊崇自然、順應天道、愛護環(huán)境與愛護民生(敬天保民四字囊括之)之道德學說上,其“道揆”鮮明不貳,道術(shù)重合之際,天生四時、地育百物,人依偎天地節(jié)律而運行,宇宙萬象美妙無窮也!
返觀深思陸賈《新語?道基第一》上述引文,不亦感慨系之耶?蒼天自然,張設(shè)日月星辰以普照,鋪陳春夏秋冬以運行,陰陽消息井然不紊,宇宙萬象森然羅列,人類在綠色農(nóng)耕文明各項憲政制度下安定協(xié)調(diào)、百業(yè)興旺、和樂富足、歡洽無間;《莊子》言“鷦鷯巢于深林,不過一枝;鼴鼠飲河,不過滿腹”,不亦徹悟宇宙自然之妙、厭棄蠅營狗茍之人生宏論耶?
近代啟蒙獨斷主義的意識形態(tài)之根本迷誤,在于舍棄道德、宗教、人文而崇拜物質(zhì)貪欲、經(jīng)濟利益,斷然假設(shè)自然界擁有滿足人類貪欲的無限資源,斷然以為大自然可以被任意索取、掠奪和摧殘而不會懲罰這些非法攘奪者(全人類),如今這一錯誤結(jié)設(shè),已轟然坍塌、不復成立!
偉大的英國學者羅伯特?馬爾薩斯,曾與其父在家接待來訪的讓?雅克?盧梭,聞其父與盧梭在書房高談闊論“解放人類”云云,不禁啞然失笑道:“解放人類種種道德約束和外在依附關(guān)系的第一個明顯社會效果,必然是人類性欲的解放,從而促使人口數(shù)量膨脹,最終人口增長速度,遠遠超越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增長速度,則必然觸發(fā)社會動蕩、混亂失衡等眾多危機!”
真一語中的:盡管工商科技可以提高全球生活必需品的無限量供給,但地球自然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卻難以支撐這一工業(yè)、人口、資源的無限度擴張,人類私欲的膨脹、全球官府的靡費腐敗、人口的激增、窮兵黷武、誅求無度等敗德逆行,曾斷送過史上無數(shù)文明,亦將滅絕的危險前景揭示無遺了。
3,宇宙天道哲學與歷史人文哲學:王道大一統(tǒng)文明的憲政與智慧“雙軌”
陸賈《新語?道基第一》告訴普世人類,曾經(jīng)有過一個高度可持續(xù)的綠色文明,巍然屹立并綿延至今:中華大地曾經(jīng)以最少的資源消耗,供養(yǎng)過史上最多的人口;曾以最合理的文明觀念,組織、維系過一個博大深厚、穩(wěn)定繁榮的文明生活秩序;曾以最高超的宇宙哲學、歷史哲學、人生哲學、憲法哲學,協(xié)調(diào)整合廣土眾民之文明傳播事業(yè)——先圣(伏羲、炎黃、堯舜等)仰觀俯察天地之道,深悉宇宙陰陽乾坤之序,設(shè)立“五倫之教”,奠定華夏憲法(《尚書》等),于是“百官”制度創(chuàng)設(shè)起來,萬民協(xié)調(diào)相安之“王道”(王者往也)巍然建樹!
華夏文明演進至中古階段,陸賈精確形容其為“民知畏法,而無禮義”,即華夏法制確立后,百姓粗知畏懼法紀而不犯過,但卻懵懂于法制賴以設(shè)立、貫徹、完善的社會環(huán)境、風俗條件——禮義廉恥、道德良知等形而上規(guī)范力量,所以,中圣(文王、周公)遂制訂禮樂、設(shè)立學校,即將《尚書》創(chuàng)設(shè)確立的憲法制度,進一步細密完備,使之構(gòu)成《周禮》“教、治、政、令”四重憲法機制,構(gòu)成協(xié)調(diào)一致、匹配得當、均衡合度的嚴密而合理的治理體系。
華夏古典大學制度——“辟雍庠序之教”尤為關(guān)鍵,《白虎通?辟雍篇》曰:“天子立辟雍何?辟雍所以行禮樂、宣教化也。辟者璧也,象璧圓以法天也。雍者,壅之以水,象教化流行也。辟之言積也,積天下之道德;雍之言壅也,天下之儀則;故謂之辟雍也?!庇衷唬骸班l(xiāng)曰庠,里曰序。庠者,庠禮義;序者,序長幼也?!?
大哉華夏文明的最高學府——太學(辟雍、庠序之學)也!匯集天下英俊少年,教以禮樂仁義之道德文章,青年子弟獲得深厚博大之培育,宜乎晚周秦楚漢唐之際,華夏人才繁盛卓絕、文明成就之輝煌燦爛也!蓋西周大學制度(辟雍)小學制度(庠序)創(chuàng)設(shè)之合理、規(guī)模之宏大、啟迪之深廣,造就華夏文明周秦漢唐美景,比照今日中國大中小學唯考試、學分是務,致使人才、學問、思想荒蕪、頹廢,真有霄壤之別也!
晚周時代古學衰微、道術(shù)分裂,“后圣”孔子奮然而起,以五經(jīng)教誨天下萬民,華夏文明歷經(jīng)晚周秦楚之暴亂而勃然新生,子夏、孟子等大批先秦儒家巍然垂示道統(tǒng),孔子后人、儒家后學,置生死于度外,持禮器參加陳涉、劉邦等起義軍,孔子嫡系后代孔甲曾任陳涉博士,毅然戰(zhàn)死于抗秦起義軍之中。大批平民儒士更奮然前行,合力誅滅暴秦殘虐,蕩滌法家邪教,匡扶炎漢儒教興盛,華夏文明再度垂憲立統(tǒng),儒教再度復興!
4,儒家智慧乃人生寬博浩大之根基
人生天地間,必有賴于全社會之道統(tǒng)、學統(tǒng)、政統(tǒng)之貞定有常、廣大堅固,人生乃能巍然樹立、博大無窮也。
宇宙天道哲學、歷史哲學、人生哲學、憲政哲學等高遠深湛、彼此匹配、深度呼應,才能構(gòu)成良善有序的教養(yǎng)、學問、文化、傳媒環(huán)境,人自幼受到家庭、師長、學友、民眾等不同層次之合理教化、溫柔培育、深廣啟迪,乃能形成博大堅韌、合理有序之價值信念、燦爛可觀之人文品格與境界也。陸賈曰:
夫人者,寬博浩大,恢廓密微,附遠寧近,懷來萬邦。故圣人懷仁仗義,分明纖微,忖度天地,危而不傾,佚而不亂者,仁義之所治也。行之于親近而疏遠悅,修之于閨門之內(nèi)而名譽馳于外。故仁無隱而不著,無幽而不彰者。虞舜蒸蒸于父母,光耀于天地,伯夷叔齊餓于首陽,
功美垂于萬代;太公自布衣,升三公之位,累世享千乘之爵;知伯仗威任力,兼三晉而亡。
陸賈告訴人們:人生本當極其寬闊博大、恢弘寥廓,同時又智慧綿密,能深入密微隱幽,足以安寧己身、安定周遭環(huán)境,更能吸引遠方人群慕德好義而前來歸附,直至協(xié)和天下萬邦之民!方今世人顛倒錯亂,皆因不悟“仁”之淵深奧妙。
陸賈所言“仁無隱而不著,無幽而不彰”一句,可謂道盡孔子學說之深邃溫厚、悠遠無垠之旨趣也。儒家立“仁”一字為萬千文明教化所從出,“仁”可囊括“仁義禮智信”等五大傳統(tǒng)美德,可將萬物之終極究竟合盤托出!仁即感通,即個體與周遭環(huán)境、萬事萬物之間,乃是一種“同呼吸、共命運”的血肉關(guān)系,猶如生命體之間的呼吸相通、血脈相連。
人人皆欲自我樹立,唯飽受儒家教化之個人,乃能同時省察、體悟到:他人亦皆欲自我樹立,我、他之間同欲樹立于人群,我與他人之間,即構(gòu)成同樹共立的生命感通、命運互振、深度交流的傳播關(guān)系,這就是孔子所謂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之深奧、博大、溫存涵義,這一人之為人的本然究竟(終極真理)領(lǐng)悟了,則宇宙之為宇宙、萬物之為萬物的終極奧秘,亦隨之一通百通、全然徹悟了。
悠悠宇宙萬象,無論什么隱幽難解之謎,都可以在儒家仁學那生命情感的交互流動、彼此感通的博大生命現(xiàn)象學(存在現(xiàn)象學)中,在余所謂“大一統(tǒng)文明傳播學”境界中,獲得清晰彰顯,陸賈所言“仁無隱而不著,無幽而不彰”,實則揭示了吾華夏民族、吾中華文明之重大特質(zhì),即富于同情地、設(shè)身處地地、感同身受地,理解自身處境與他人處境之間血肉難分的關(guān)系,自我與他人,通過互動、交流達致和諧,從而建立起自我與他人各自獨立又不斷溝通、決不強加己意于他人的文明進程、生命境界與傳播秩序。
仁義禮智信“五?!敝f,涵括情感(仁)、良知(義)、強制性道德規(guī)范、文明傳播秩序(禮)、智(理性、生命經(jīng)驗基礎(chǔ)上的真知)、信(操守、意志、信念),這五大文明品質(zhì),彼此匹配、融會無間,構(gòu)筑起人性得以合理成長、有序提升、獨立伸展的文明傳播空間,以達致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(xiàn):此即余在2005年創(chuàng)立文明傳播學的最大初衷 !
簡括而言,人生能夠掙脫鄙俗而自致廣大自由境界者,端賴“仁義”二字:懷仁則感通慈愛、養(yǎng)育萬物;仗義則安定社群、平治天下。陸賈舉虞舜、伯夷叔齊、姜太公、智伯等史上正反事例,曉喻劉邦、群臣、萬民:治天下必用仁義禮教,否則將如晉國權(quán)臣智伯“仗威任力”兼并三晉而必自取滅亡也!
5,華夏古典憲政制度體系,賦予眾生廣大自由
陸賈在華夏宇宙哲學、歷史哲學、人生哲學的基礎(chǔ)上,暢論華夏憲法哲學即中華文明“建國垂統(tǒng)”之憲法原則:
夫謀事不竝仁義者后必敗,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。故圣人防亂以經(jīng)藝,工正曲以準繩。德盛者威廣,力盛者驕眾。齊桓公尚德以霸,秦二世尚刑而亡。故虐行則怨積,德布則功興,百姓以德附,骨肉以仁親,夫婦以義合,朋友以義信,君臣以義序,百官以義承……守國者以仁堅固,佐君者以義不傾,君以仁治,臣以義平……仁者道之紀,義者圣之學。學之者明,失之者昏,背之者亡?!右粤x相褒,小人以利相欺,愚者以力相亂,賢者以義相治?!稑b梁傳》曰:仁者以治親,義者以利尊。萬世不亂,仁義之所治也。
大哉!賢哲陸賈之倜儻妙言!足以指示千秋、垂憲萬代而永為普世文明之宏范也:仁義禮教乃千載文明傳播之根基,不建樹這一根本,則驟居高位者必崩潰,秦朝僅傳二世即滅亡,就是最深刻顯著的文明傳播教訓!
陸賈傳《谷梁春秋》之學,故《新語?道基第一》結(jié)尾與開篇相呼應,引述《谷梁傳》以告誡漢初朝廷:仁愛以促成親者相親之禮教,可保障天下大治;正義以促成尊者守尊之德教,可保障天下之利;如此,仁義匹配、傳播均衡,人類文明,必能收獲“萬世不亂”之奇效!
而今,糾正、扭轉(zhuǎn)、提升西洋文明野蠻貪利之教,樹立華夏仁義教之文明傳播秩序,使之綱維上下、善待萬民、均平利益,人類文明必將本固枝榮、繁蔭廣布,華夏古典民主憲政制之憲法原則,足以拯救人類文明于危機、挽救狂瀾于既倒也!
6,史有明證:漢代古典憲政制度的有效運行
漢初君臣經(jīng)歷晚周秦楚之亂,常懷《尚書》所謂“戒慎恐懼”之心和安危存亡之感,是故漢享國祚四百年,在中古、近古各王朝中最為長久,唐宋明清等朝皆不及也。
漢朝政治之穩(wěn)定有序,在于其建國垂憲、各項制度之規(guī)模宏大、措置得宜,在于其儒家大一統(tǒng)之文明傳播秩序之堅固不移,在于漢初君臣之出身民間階層、深知民間疾苦而推行樸實真率、體恤民生之教、治、政、令也。太史公《史記?高祖本紀》承其師、西漢巨儒董仲舒之說而總評曰:
夏之政忠,忠之敝,小人以野,故殷人承之以敬。敬之敝,小人以鬼,故周人承之以文。文之敝,小人以薄,故救薄莫若忠。三王之道若循環(huán),終而復始。周秦之間,可謂文敝矣。秦政不改,反酷刑法,豈不謬乎?故漢興,承敝易變,使人不倦,得天統(tǒng)矣。
太史公之言,簡潔賅備也:堯舜虞夏文明之傳播秩序在“忠”,即赤誠于家族、鄰里、鄉(xiāng)邦而天下恭己、無為而治;殷商文明傳播秩序在“敬”于鬼神天地,西周文明傳播秩序在于統(tǒng)合人神于“文”(禮),其流弊在于徒具禮儀而無忠厚之質(zhì),即“薄”,故而孔子曰“人而不仁如禮何?”即揭示此下文明必須救弊補偏于“薄”而大倡忠厚仁義之教,文明傳播之斟酌損益之道,可謂了了分明也。
秦政乃承襲沒落軍事貴族之淫威,不明儒家大義,反其道而行,用法家貪虐權(quán)詐之說而僥幸統(tǒng)一天下,旋踵而滅;漢君臣崛起民間,深知百姓在晚周諸侯貴族(秦貴族尤甚)治下橫征暴斂、征伐坑殺之苦,毅然掃除秦楚貴族之暴虐,以儒家大一統(tǒng)善待人民(使人不倦),遂得天下穩(wěn)定繁榮之道統(tǒng)(天統(tǒng))也。
近代史學主流,廢棄華夏正統(tǒng)史學(尚書、周禮、春秋、史記等)與道德史觀之正見,胡亂承襲西洋東洋功利主義、實證主義之殘?zhí)涤嗤伲氖徳熳鳌靶率穼W”,以秦政為“新興地主階級和歷史進步力量的代表”,反誣孔子儒家為“沒落奴隸主階級代言人”,其不守史統(tǒng)、信口雌黃之論,根本無從解釋秦亡漢興的真實原因,更不能了悟吾華夏文明,自秦漢以來,何以奉孔子儒家為大一統(tǒng)文明之價值信仰與憲法根基,而唾棄暴秦為“虎狼之政”、法家權(quán)詐之說為魯莽滅裂之說,歷代帝王廟至今不列始皇,就因為其推行“霸道”而非“王道”。
高祖劉邦深明儒家大義所在,兵過魯國,以“太牢之禮”祭祀孔子,開歷代天子祭祀孔子之先河;更采納陸賈等儒生建議,掃除秦朝殘政苛法,與民休息,遂將紛亂煩苛之天下推入穩(wěn)定繁榮之文明新生狀態(tài)?!妒酚?高祖本紀》記載,劉邦率兵過故鄉(xiāng)沛縣,與民酣歌《大風》,其政治智慧實乃超絕群倫也:
高祖還歸,過沛,留。置酒沛宮,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,發(fā)沛中兒得百二十人,教之歌。酒酣,高祖擊筑,自為歌詩曰:“大風起兮云飛揚,威加海內(nèi)兮歸故鄉(xiāng)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”令兒皆和習之。高祖乃起舞,慷慨傷懷,泣數(shù)行下?!嗳?,高祖欲去,沛父兄固請留高祖。高祖曰:“吾人眾多,父兄不能給。”乃去。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。高祖復留止,張飲三日。
天下男兒、中國豪杰,誰人不以澄清天下、榮歸故里、高歌《大風》為志耶?劉邦所歌所舞、所慷慨而泣下者,蓋告諭萬民:平定天下固難,守衛(wèi)天下更難中之難也!劉邦酒酣十日,實絲毫未減體恤民情之政治智慧。所以率軍辭別,乃因軍卒眾多,唯恐故里人民供給困難;沛縣父老聞訊乃空其所有以獻軍,乃再留三日,其戒慎恐懼如此!比之秦嬴政巡幸天下、靡費萬方,或滿清愚帝“九下江南”之搜刮奇珍、縱官攤派,不亦霄壤之別也!
漢初政治之廉潔清明、規(guī)模宏大,其根本性的體制原因有二:一是中央集權(quán)制下華夏古典民主的憲政機制,在漢初政治中迅速恢復、發(fā)揚,君臣之間平等相待、彼此綱維諍諫,雖粗魯如劉邦、慘毒如呂后、仁慈如文帝,品格高下雖不一,皆不能絲毫搖撼這一憲政機制。漢初君主接受群臣規(guī)諫等古典憲政制度約束的實際情形,輝耀人倫,史不絕書也。今分別舉例,予以詮釋之:
憲政機制一:君主接受、采納群臣規(guī)諫。
太史公《史記》列傳專設(shè)《佞幸列傳》記載很多漢天子寵幸美男的南風故事,蓋中國自古對異性、同性、雙性愛均采自由開放態(tài)度,人類性行為出自天然,非程朱理學胡亂鼓吹“存天理滅人欲”可予禁抑也;《史記》稱天子身邊美男為“佞幸”,非斥其同性愛關(guān)系,乃斥其以美貌招財納賄、干涉帝王施政也。
《史記?樊酈滕灌列傳》記載:劉邦因所封異姓王多舉兵反叛而病重罷朝,因?qū)櫺夷袑櫠馊撼汲庳?。高祖十二年,黥布舉兵反叛,劉邦病重,十余日不朝見群臣。樊噲率人排闥而入,見劉邦正枕一宦者高臥!樊噲等人流涕道:“始陛下與臣等起豐、沛,定天下,何其壯也!今天下已定,又何憊也!且陛下病甚,大臣震恐,不見臣等計事,顧獨與一宦者絕乎?……”高祖笑而起。
《史記?佞幸列傳》曰:“諺曰:力田不如逢年,善仕不如遇合。固無虛言。非獨女以色媚,而士宦亦有之。昔以色幸者多矣!至漢興,高祖至暴抗也,然籍孺以佞幸;孝惠時有閎孺。此兩人非有材能,徒以婉佞貴幸,與上臥起,公卿皆因關(guān)說。故孝惠時,郎侍中皆冠鵔鸃(錦雞羽毛),貝帶,傅脂粉,化閎、籍之屬也。兩人徙家安陵。”孺即少男,籍、閎以少年郎官供職內(nèi)廷,遂受高祖、惠帝寵幸,與君王同床共枕,公卿都要籠絡之,所以此“佞幸”之名乃指“佞”君王之意以招財納賄、干涉朝政,若獨“幸”則不僅視為當然,且蔚為風氣也。籍孺、閎孺全家因此遷徙惠帝陵邑,食美男奉祿,所以少年郎官皆鮮其服色、美其姿容,渴望君王寵幸也。高祖雄才偉略、暴抗粗魯,身邊不乏美男之愛,創(chuàng)業(yè)艱辛之余,更有宦官陪侍之歡,古典中國性愛風俗之開放,可見一斑。漢人一如希臘人,常有同性之愛。因外貌英俊而被赦不死、后功至漢初名將相者,不乏其人:韓信在漢軍中坐法當斬,十三人已問斬,輪到韓信,韓信仰視滕公夏侯嬰,言“上不欲就天下乎?何為斬壯士!”夏侯嬰被韓信之孔武英俊的外貌及奇?zhèn)パ哉劥騽?,遂釋放韓信并薦舉于劉邦,乃成一代名將。張蒼以賓客幕僚從漢王,坐法當斬,解衣伏質(zhì),“身長大,肥白如瓠”,高大白皙如葫蘆一般,安國侯、右丞相王陵見而以為“美士”也,遂釋之。張蒼此后屢立功,受封為北平侯,食邑千二百戶,后官至丞相。張蒼好律歷文學,無書不觀,定漢初律歷、音律、律令,蓋漢代古人精熟于音樂與天文、歷法、時令之深邃和諧也。張蒼享年百有余歲,可謂善頤養(yǎng)天年者。
漢初名將另有一韓王信,后反叛降匈奴,其后代有韓嫣,美姿容,與漢武帝同窗而相愛,漢武帝貴幸之。與韓王信合傳而居史記列傳第三十三的傳主,名盧綰,與高祖同鄉(xiāng)且同日生,頗有“同窗之愛”,常伴劉邦左右,出入臥內(nèi),至其親幸,賞賜極厚,蕭何、曹參等不及,受封為長安侯、燕王。晚周秦漢之際,天下紛亂、豪杰并起,青壯年男子或同窗共學而相愛,或軍中同榻而生情,本出自然。且中國古典社會對異性愛、同性愛、雙性愛等大體一視同仁、十分寬容,絕無基督教一夫一妻制之嚴限,所以衛(wèi)靈公內(nèi)寵南子、外寵彌子瑕,信陵君等晚周名公均蓄男寵,漢文帝寵愛鄧通、漢武帝寵愛韓嫣,直至晚清民初,名公巨賢(如鄭板橋、畢秋帆等)、普通民眾亦好南風,世人以為風流佳話也。
憲政機制二:群臣不奉君主詔令。
漢初名臣有周苛、周昌兄弟,原為秦時泗水卒史,從高祖叛秦。周苛被項羽俘獲,毅然就烹,周昌繼任御史大夫,后受封為汾陰侯。周昌為人敢直言,丞相蕭何、曹參等均自覺不如。一次,周昌入朝奏事,劉邦正擁抱戚姬玩樂,周昌走避,劉邦追上,騎到周昌脖頸上,問:“我何如主也?”周昌答:“陛下桀紂之主也!”劉邦大笑,深敬畏之。劉邦欲廢太子,謀立戚姬子趙王如意,群臣爭之不得,周昌盛怒,口吃道:“臣口不能言,然臣期期以為不可,陛下雖欲廢太子,臣期期不奉詔!”劉邦笑而罷。后更有叔孫通等人以死相諫,只好作罷。群臣不奉君主詔令者,漢唐直至明代,垂為制度法守,即宰相、群臣可封存、駁回君詔之封駁制度也。
憲政機制三:丞相可斬天子近臣。
漢文帝開創(chuàng)漢初“文景之治”的政治局面,乃千古仁慈明君,亦有男寵之愛。鄧通本為皇家游船上的擺渡郎,文帝愛幸之,賞賜累萬。丞相入朝,鄧通居文帝旁,禮儀怠慢。申屠嘉奏事畢,謂文帝曰:“陛下愛幸臣,則富貴之;至于朝廷之禮,不可不肅!”文帝道:“君勿言,吾私之?!币馑际恰跋壬槐囟嘌?,我私下寵愛而已!”申屠嘉回到丞相府,立即發(fā)檄文召鄧通到丞相府,不來則問斬。鄧通驚恐,到丞相府,免冠、赤足、頓首、謝罪。申屠嘉安坐堂上,不為禮,斥責道:“夫朝廷者,高皇帝之朝廷也。汝為小臣,游戲殿堂之上,大不敬,當斬!來人,推出斬了!”鄧通頓首求饒,磕頭出血。文帝度測此時丞相已重訓鄧通,乃派使者持節(jié)召鄧通,并向丞相謝罪:“此人乃吾弄臣,君饒之!”乃釋回。申屠嘉死后被謚為節(jié)侯,太史公稱贊其“剛毅守節(jié)”。
宰相大臣,節(jié)操凜凜,在朝議政,嚴守法度,尊嚴如此,其維護綱常名教,實則維護華夏古典民主制之憲法機制,足以綱紀天下也。依據(jù)漢朝憲政制度,群臣可以規(guī)諫天子,非秦朝尊君卑臣之制可比,丞相府發(fā)檄文召天子宮中私寵近臣,不僅可以嚴厲斥罰之,且可予以定罪問斬,丞相府所統(tǒng)領(lǐng)之漢朝文官制度,權(quán)力之大,足以抗衡君主權(quán)力。而內(nèi)寵不得干政、太子不得隨意廢立等朝廷法度,貴為天子者亦不得獨斷,群臣可“不奉詔”即拒不執(zhí)行君主詔令,可知“封駁”、“諫諍”、“朝議”等古典民主憲政制度,乃華夏文明興盛之體制原因也。
7,中華古典憲政:重德愛民,休養(yǎng)生息
漢初華夏古典文明之興盛,另一大政治原因在于:漢高祖、惠帝、文帝、景帝等,全力推行“修養(yǎng)生息”之英明國策,舉凡華夏文明憲法制度之教、治、政、令等四重機制,文帝、景帝一一予以恢復、培植、貫徹,遂重演華夏文明傳播之博大秩序:堯舜設(shè)置四岳、百官等《尚書》憲法制度,恭己無為以培植百姓財力,大禹等平治水土,全國土地、水利得到養(yǎng)護,萬民繁息不盡財物,經(jīng)濟文化昌盛,九州朝貢中央的財稅體系得以建立,華夏大一統(tǒng)之憲法體系乃燦然成形;周公垂憲《周禮》、嚴格節(jié)制諸侯賦稅財用、休養(yǎng)民生,乃一舉開創(chuàng)出西周“成康之治”的文明盛景;漢初君臣,掃蕩秦政、與民休息,推行崇農(nóng)尊儒、深養(yǎng)民德的國策,華夏古典文明之繁盛美景,巍然重現(xiàn),非但唐宋后世罕匹,舉目蠻夷不及,正史艷稱其為“文景之治”。
《史記?孝文本紀》曰:孝文皇帝,高祖中子也?!榇酰贾卸迹ń裆轿髌竭b)。太后薄氏子。即位十七年,高后(呂后)八年七月,高后崩。九月,諸呂呂產(chǎn)等欲為亂,以危劉氏,大臣共誅之。謀召立代王……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。(張武等以為詐)中尉宋昌進曰:“群臣之議皆非也。夫秦失其政,諸侯豪杰并起,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(shù),然卒踐天子之位者,劉氏也,天下絕望,一矣。高帝封王子弟,地犬牙相制,此所謂磐石之宗也,天下服其強,二矣。漢興,除秦苛政,約法令,施德惠,人人自安,難動搖,三矣。……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,大王勿疑也?!薄顾尾锐Y之長安觀變。昌至渭橋,丞相以下皆迎。宋昌還報。代王馳至渭橋,群臣拜謁稱臣。代王下車拜。太尉(周)勃進曰:“愿請間言?!彼尾唬骸八怨灾?。所言私,王者不受私。”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?!ㄎ牡郏┧旒刺熳游?。
余讀《史記》至此,太息而批注曰:宋昌有大臣風節(jié),周勃、張武不及也!夫大臣者,究明天人之際,深察古今之變,進退有度、節(jié)操凜凜、傲然難犯,雖太尉周勃誅滅呂氏、迎立代王(文帝)有大功,亦持節(jié)不廢朝廷公議之憲法禮制,不示天下萬民以私相授受之非法!觀代王官邸之中尉,有如此節(jié)操、見識,則知漢興享國、法度公開、秩序嚴密,非僥幸可任天子朝廷、王侯大臣,更不可輕窺華夏古人法紀之嚴明、官府法制之足以寄托萬民福祉也!
文帝一本高祖體恤民眾之政風,與群臣深思熟慮地逐步去除暴秦法制之慘酷寡恩,可謂興利除弊、澄清天下:十二月,上曰:“法者,治之正也,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,今犯法已論,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產(chǎn)坐之,及為收孥,朕甚不取。其議之?!庇兴窘栽唬骸懊癫荒茏灾危蕿榉ㄒ越?。相坐坐收,所以累其心,使重犯法,所從來遠矣。如故便?!鄙显唬骸半蘼劮ㄕ齽t民愨,罪當則民從。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,吏也。其既不能導,又以不正之法罪之,是反害于民為暴者也。何以禁之?朕未見其便,其熟計之?!庇兴窘栽唬骸氨菹录哟蠡?,德甚盛,非臣等所及也。請奉詔書,除收孥諸相坐律令?!?
8,漢代憲政法治制度之寬嚴得宜
文帝精熟于華夏古典民主制之憲法精神:“法者,治之正也,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……法正則民愨,罪當則民從。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,吏也。其既不能導,又以不正之法罪之,是反害于民為暴者也。”云云,將華夏法制精神揭示得極其透徹:法制乃政治治理公平正義之表現(xiàn),法制公平、罰當其罪,民眾必拜服之。且人民犯法,牧民導善的官吏也負有責任,官府不能督導人民向善,已經(jīng)失職,又對犯法者施以連作等“不正之法”,這是暴虐害民之賊政!文帝之政治遠見、憲法精神,不受有司蒙蔽、舊制局限而毅然改革更張,其高出固步自封之群臣百僚,不知凡幾也!
君臣彼此綱維、上下諫諍、反復計議之華夏古典民主憲政制,在此亦鮮明凸現(xiàn):君臣熟計深謀之法,最終以天子詔書名義下達,朝廷奮然更張,秉承華夏民主制之憲法精神與人道主義準則,毅然去除承襲自戰(zhàn)國、暴秦刑律“連坐罪”諸法條,為天下萬民樹立起公平正義之良善法制與政治治理之人道精神,大漢勃興,豈不順理成章地印證了孔子“政者正也”之千古明訓耶!
文帝即位元年十二月就去除秦連坐等惡法,示天下以寬仁;轉(zhuǎn)年正月,采納群臣建議,立太子以定儲君之位。起初,文帝援引華夏古典民主制之“選舉禪讓法”而拒絕立太子:“朕既不德,上帝神明未歆享,天下人民未有嗛(愜)志。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圣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,而曰豫建天子,是重吾不德也。謂天下何?”群臣再請,文帝曰:“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,多賢及有德義者,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,是社稷之靈、天下之福也。今不選舉焉,而曰必子,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于子,非所以憂天下也。朕甚不取也?!?
由此可知,華夏古典民主憲政制,經(jīng)歷了大同推舉禪讓制、聯(lián)邦王制和中央集權(quán)制等三種成熟的憲政文治形態(tài),至漢代,天子世襲而宰相以下文武官員實行選舉制的憲法機制,自夏商以來沿襲兩千多年,雖在當時無法再恢復大同推舉、普選天子的制度,但其“天下為公、選賢與能”的憲法精神卻沿襲不改、貫穿始終,所以文帝以不能選舉天子、禪讓天下為“不德”,其“公天下”之古典憲政民主精神,在漢代文治政府、選舉文官以治理天下的憲法機制上獲得具體體現(xiàn)。
群臣援引殷周古制以及高祖分封之憲法精神與政治穩(wěn)定之考量,告諭文帝:“古者殷周有國,治安皆千余歲,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,用此道也。立嗣必子,所從來遠矣?!訉O繼嗣,世世弗絕,天下之大義也,故高帝設(shè)之以撫海內(nèi)。今釋宜建而更選于諸侯及宗室,非高帝之志也。更議不宜?!贝朔撼妓?,合乎華夏文明日益中央集權(quán)化的政治實際,文帝所引堯舜大同時代聯(lián)邦諸侯、萬民公推普選天子的禪讓制度反而不合時宜,群臣意見十分鮮明:天子所言“不宜”!文帝幡然了悟、從諫如流,遂建太子。
依據(jù)三代以來中華古典憲政制度,天子世襲而文官普選,華夏古典民主制之穩(wěn)定有序,靠天子世襲制;華夏古典民主制之權(quán)力公平流動、選賢與能,靠文官普選之薦舉、察舉、科舉體制,兩相匹配、動靜有常,華夏大一統(tǒng)文明,敬天保民、繁盛無雙焉!
歡迎關(guān)注毛峰微信公眾號“清風廬”:houseofwi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