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山山脈的谷地和盆地的野果林
蘋果是地球上最普及、最古老的水果,人類從石器時代就開始采食蘋果,它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?,F代栽培蘋果是從歐洲擴散到世界各地的,所以在很長的時間內,人們認為栽培蘋果起源于歐洲,中國人吃的蘋果是“洋蘋果”。 其實不然,中外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(fā)現,世界上的栽培蘋果都來自新疆野蘋果,也就是塞威士蘋果。幾乎所有的蘋果家譜都可以追溯到天山野果林,所以在很長的時間內,人們認為栽培蘋果起源于歐洲。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,前蘇聯植物學家瓦維洛夫走進中亞地區(qū)的天山野果林,栽培蘋果歐洲起源說被顛覆了。在2010年,有一個意大利學者,叫瑞卡多,他就在《自然-遺傳學》發(fā)表了一篇文章,瑞卡多認為,栽培蘋果實際上它的基因組是來源于塞威氏蘋果,這兩種蘋果它共享一套基因組。也就是說從分子層面證明了,我們現在很多的栽培蘋果實際上是新疆野蘋果的一個后代。另外像我們現在經常吃到的一些非常好的品質的蘋果,包括黃元帥、紅富士蘋果等,實際上它都是以新疆野蘋果為育種材料,用人工雜交等育種方法獲得的優(yōu)良的品種。
新疆野果林一角
天山山脈位于歐亞大陸腹地,在新生代第四紀冰期來臨,天山山脈的谷地和盆地,成為中生代喜暖野果樹的最后“避難所”,為地球存遺下來珍稀的野果林群落。天山野果林作為世界蘋果、核桃、杏、李等多種果樹的起源地之一,是中國經濟果樹資源中天然基因庫的重要分布區(qū),也是研究世界溫帶果樹遺傳多樣性和基因進化的重要種質基因庫。野果林中的新疆野蘋果,又名塞威氏蘋果,是新生代第三紀古亞熱帶大葉樹種闊葉林的孑遺植物,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地區(qū),對現代經濟果木的品質改良、優(yōu)良品種的篩選及分子遺傳育種都有重要意義。天山野果林物種基因資源非常豐富。據最新調查,新疆野果林有58種野生果樹植物,其中野蘋果是最主要的建群種,有84種類型,是世界罕見的蘋果天然基因寶庫。
上個世紀末,美國農業(yè)部的果樹專家們不遠萬里多次造訪新疆野蘋果林,歐美等國的植物學家也不辭辛苦,一次又一次深入到薩克斯坦、吉爾吉斯斯坦等地的野果林。1996美國農業(yè)部又派出了一批專家深入到吉爾吉斯斯坦、哈薩克斯坦的山脈當中,天山山脈里面,去尋找野蘋果資源。他們一共是從892棵野蘋果樹當中,挑選了13萬顆種子帶回美國。美國人為什么對天山山脈的野蘋果資源這么重視呢?日本植物繁殖學專家大石惇教授,他不顧年邁、跋山涉水,數次往返新疆野果林。為什么中外專家對于天山的野蘋果資源都這么重視呢?
生物基因資源是人類繁衍和發(fā)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,也是人類在未來實現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最重要戰(zhàn)略資源。這也足以證明、印證美國、日本研究者為什么多次深入新疆天山野果林的真實意義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,我國天山野果林物種豐富、植被茂密,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健康穩(wěn)定。過去20年中,野果林內無序的農田開肯,導致野果林面積銳減,種質資源不斷消失。同時,受牲畜啃食的影響,野果林林下無實生幼苗,種群更新出現嚴重障礙。劇烈的人類活動,導致物種大量喪失,野果林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急劇惡化,自然種群無法更新。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嚴重退化,導致外來物種小吉丁蟲害大面積集中爆發(fā)。野果林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臨近毀滅的邊緣,與此同時,由于近50年人類的干預,新疆天山野果林面積減少了近一半,并且近年來爆發(fā)病蟲害疫情,野果林大片枯死,核心區(qū)新源縣林木枯死率高達80%。更可怕的是,新疆野果林病害面積每年以400公頃的速度蔓延。
新疆野生蘋果
人類所面臨的糧食問題、能源問題、疾病問題、貧困問題和環(huán)境問題等都與生物資源的利用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。鑒于此現狀,國家最高科學獎獲得者吳征鎰院士2010年曾建議,應盡快建立以天山野果林為主體的中國干旱區(qū)野生生物資源保育與研究中心,加強這一重要野生資源的保育和合理開發(fā)利用研究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人民政府對吳征鎰院士的建議高度重視。2014年11月,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提出的“中科院專家關于搶救性保護我國天山野果林天然基因庫的建議”得到國家領導人批示。2016年6月,由中科院新疆生態(tài)與地理研究所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“天山北坡退化野果林生態(tài)保育與健康調控技術”通過評審,正式立項,并將于2016年10月11日正式啟動,在國家層面吹響了拯救天山野果林珍貴基因庫的號角。
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與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、中科院新疆生態(tài)與地理研究所最近合作拍攝的一部科學紀錄片《拯救基因庫》,紀錄片《拯救基因庫》是以天山野果林基因庫為核心,通過野外實地拍攝,結合采訪有關科學家、政府管理人員以及當地農牧民,依托新疆生地所前期的科研成果,制作出了一部反映天山野果林基因重要性、物種多樣性、野蘋果歷史等內容的科普視頻節(jié)目,顛覆了公眾對蘋果是“洋水果”的觀念,提高了公眾參與保護野果林的意識。
隨著現代育種學的發(fā)展,育種越選越精,品種卻越來越少。目前,全世界75%的農作物品種已經絕跡。就拿蘋果來說,栽培蘋果的品種越來越集中,市場上僅剩幾個品種。其適應性、抗逆性和口感等遺傳基礎極其狹窄。也許有一天,地球一旦遭遇環(huán)境災害,或者人類厭倦了現在的蘋果口味,只有天山野果林豐富的種質基因資源,能為人類開啟一片蔚藍的天空。
為切實保護好這片中世紀遺留下來的野生果林,新源縣對野果林改良場林區(qū)內的3萬畝野蘋果林。2015年、2016年 相繼完成封山禁牧刺絲圍欄3000畝,實行全封5年。并在野蘋果林區(qū)內栽植野蘋果樹3000畝,充分實現人工恢復與自然更新有機結合,加快野果林的恢復進程。伊犁州林檢局與中國林科院聯合先后在野果林區(qū)投放了146萬頭白蠟吉丁腫蜂、落葉松吉丁腫腿蜂和蘋果小吉丁腫腿蜂進行研究試驗,積極開展生物防治。充分利用豐富的天敵資源,逐步實現持續(xù)控災目標。同時,新源縣野果林紀委書記 龐建忠強烈呼吁全社會和國家,特別是自治區(qū)高層對于野果林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問題給予高度重視,從資金、研究和法律等諸多方面進行支持和保護。
生物多樣性,它包含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基因的多樣性。這個基因的多樣性,是對我們地球財產、地球遺產本身的一種重視,同時又是對我們未來面對各種危機的時候的一種保護。如果等我們醒悟過來的那一天,也許很多寶貴的基因資源就已經丟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。所以必須從現在行動起來,保護所有的一切可以被我們保留下來的基因資源,也是為我們未來人類的生存造福。
關于作者:毛衛(wèi)華,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站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