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“詩可以興、觀、群、怨”,文明因強大的精神力量(儒家詩教、禮教等)而興旺發(fā)達,《毛詩大序》所謂“移風(fēng)易俗”也,戲劇樂舞之陽剛奮發(fā),足以振拔國魂;萎靡柔麗之戲劇樂舞,則歪邪人心、助國運凋敝。
1,漁陽顰鼓動地來,驚破霓裳羽衣曲
漢末動蕩和魏晉南北朝的五胡亂華造成漢樂南遷、胡樂深入,隋重建大一統(tǒng),命有司整理清樂(漢樂)和西涼、高麗等胡樂,稱“九部樂”;唐初增入北齊、北周等“燕樂”,更細分“燕樂”為坐部伎(堂上演奏的雅樂)和立部伎(堂下表演的散樂),有劇情的歌舞戲,又稱鼓架部,《蘭陵王》即名劇,流布東瀛。
隋煬帝、唐玄宗精通音樂卻貽誤國運:公元610年,突厥王染干朝賀,楊廣調(diào)集全國百戲進京,洛陽戲場綿延八里,藝人三萬余人,規(guī)模驚人;李隆基立梨園教坊,親自作曲、編導(dǎo),胡樂舞極盛,安祿山體重360斤,以胡旋舞獻殷勤;漁陽叛亂起,霓裳羽衣曲、綠腰舞頃刻破碎,唐太宗“天可汗”、尊儒興教、四十稅一的偉大文明事業(yè),毀于一旦;中國近古之積弱不振,由此注定!
2,科白、弦管弄參軍:漢唐時代中國戲劇鞭撻時弊的偉大道義精神
科是動作、表情,白是對話、說辭,戲劇生員稱“作科”即苦練舞臺動作。從兩漢到唐宋,中國戲劇家以科白、弦管、樂舞,嘲諷權(quán)貴、鞭撻時弊,展現(xiàn)了偉大道義精神。
東漢和帝劉肇(89-105年在位)認為館陶令石耽偶犯貪污,免罪當差,宴會時命優(yōu)伶戲弄著白衣的石耽,以儆戒百官。石耽后來戴罪立功,再任參軍,時人謂之“弄參軍”。
參軍戲是與歌舞戲并立的重要戲劇類型,一般兩人表演,一人扮演癡呆愚笨的參軍(捧哏),一個扮演機靈嘲謔的蒼鶻(逗哏),兩人默契配合、針砭時弊,成為深受歡迎的曲藝形式——相聲國粹的前身;參軍戲后與歌舞戲結(jié)合,促使中國戲劇成熟為科、白、弦管、歌舞、雜技齊全的偉大藝術(shù)形態(tài)。秉承儒家“為民請命”的偉大道義精神,中國優(yōu)伶在《旱魃》等戲中,毅然嘲謔玄宗朝宰相宋璟苛政濫捕,致使“冤獄過多,監(jiān)牢人們?yōu)榛迹蠛抵甑墓眵取?,都被擠出來了!”有優(yōu)伶成輔端因演出針砭時弊的《旱稅》被投入監(jiān)獄,命喪官府。
茶圣陸羽(733-804)為名伶,著詼諧文字數(shù)千言以及有關(guān)“參軍戲”的理論專著《謔談》三篇,人稱“陸參軍”。
漢唐時代戲劇之盛況,可見一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