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傳奇的數(shù)百年繁榮,催生了京劇、地方戲與曲藝等精美國粹、現(xiàn)代中國戲劇之花。
傳奇在唐指小說,在明清指一種戲劇形態(tài):以生、旦角色為主,全部上場人物都唱、音樂曲調(diào)自由、改進了元雜劇缺陷的南戲作品。明清傳奇繁榮350余年,劇本2600余種,成為國粹京劇、地方戲與曲藝相聲的直接源泉。丘?!段鍌惾珎溆洝?、岳飛戲、三國戲、包公戲為早期代表,湯顯祖、洪升、孔尚任等人名劇膾炙人口。傳奇聲腔以昆山腔與弋陽腔為主,后者生命力強勁,構(gòu)成各地方戲的“高腔系統(tǒng)”,至今活躍;昆山腔經(jīng)魏良輔等人加工,形成一種字頭、字腹、字尾切分演唱,旋律緩慢纏綿,如同水中磨洗,稱“水磨腔”,雖一度稱霸大江南北,但終因過度緩慢與單調(diào)而沒落。火爆熱烈的弋陽高腔、京劇、地方戲,以其鮮活的藝術(shù)形態(tài),唱紅中國各地,昆曲逐漸淪為京劇的附庸。傳為王世貞所著《鳴鳳記》描寫忠臣楊繼盛、鄒應(yīng)龍奮不顧身彈劾奸相嚴嵩遭迫害致死的感人故事,顯示了中國戲劇的偉大道義精神。
1,神、妙、能、具四品:明傳奇的四大代表流派與名家名作
明傳奇有四大代表流派:昆山派,講究辭藻華美,梁辰魚《浣紗記》、鄭若庸《玉玦記》、張鳳翼《紅拂記》、梅鼎祚《玉合記》、屠隆《彩毫記》為代表;
吳江派,講究本色表演、本色語言和音律嚴整:沈璟進士,35歲辭官,撰寫17種傳奇,考訂編著652支南曲曲譜;呂天成1613年著成《曲品》,品評212部傳奇、95位作者為神妙能具四品,王驥德1625年著成《曲律》,調(diào)和沈璟重律、湯顯祖重辭的偏頗,代表作有葉憲祖6種傳奇和24種雜劇、范文若《博山堂三種》和袁于令《劍嘯閣五種》。
臨川派代表為湯顯祖《牡丹亭》等“臨川四夢”,獨抒性靈,風格華美,影響巨大;
蘇州派李玉(1591-1671)著《一捧雪》和《占花魁》,尤以寫楊家將的《昊天塔》、岳飛抗金《牛頭山》、建文帝遭遇《千忠戮》和蘇州織工反宦官橫征暴斂的《萬民安》與東林黨人與蘇州市民暴動、毅然反抗宦官魏忠賢的《清忠譜》著名。
2,花雅之爭:京腔、秦腔熱烈而挺拔,不顧清廷高壓,戰(zhàn)勝昆腔呆板柔靡之音
昆曲曲調(diào)日益僵化,卻被滿清韃虜朝廷奉為“雅部”,斥地方戲花雜不純?yōu)椤盎ú俊薄ⅰ皝y彈”,但民間花部雜戲生動活潑、如火如荼,遂有“花雅之爭”而以昆曲一敗涂地告終。率先攻城略地的是京腔(弋陽高腔與北方方言結(jié)合而成),唱腔高亢挺拔、熱烈奔放,北京出現(xiàn)六大名班、九門輪轉(zhuǎn)的興盛場面,昆曲卻日漸蕭條;秦腔緊隨登場,1779年(乾隆四十四年),川籍秦腔演員魏長生轟動北京,秦腔大盛。
清廷以正風俗、禁誨淫之名禁止秦腔戲班在京演出,魏長生被迫離京,但地方戲仍在各省蓬勃發(fā)展。1790年乾隆八十大壽,浙江官商以祝壽為名,由徽班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進京面圣,江南少年的婉孌舞姿與優(yōu)美唱腔以及火爆武打場面,贏得乾隆及男寵和珅的喜愛,徽班就此扎根北京。
3,古典精神、昆曲曲風、徽漢和調(diào)的花雜交融,催生了偉大國粹——京劇
花雅之爭的第三回合,以清政府1798、1799(嘉慶三、四年)對花部雜戲的全國禁令開場,以花部雜戲遍地開花告終:四大徽班三慶、四喜、春臺、和春班在京演出場場客滿、高朋滿座,昆曲“十部傳奇九相思”的內(nèi)容雷同、曲調(diào)呆板(唱詞被腔調(diào)吞吃凈盡:一個字經(jīng)歷“咿呀唉呦”的過密轉(zhuǎn)折,變成聽不清戲文的“雞鴨魚肉”,一個演員演出長達半小時之久,緩慢單調(diào),被嘲謔為“瘟戲”),迅速衰落,民國初全國已無單獨演出的昆曲劇團,鮮活揭示政府以僵化體制、強權(quán)主導(dǎo)文化事業(yè),必遭慘敗的重要歷史教訓(xùn)。
1821年(道光初年),徽班與在京大受歡迎的湖北漢調(diào)結(jié)合,形成“皮簧戲”,徽班的二簧調(diào)和湖北江漢地區(qū)的西皮調(diào)交融,催生了中國現(xiàn)代戲劇的第一個經(jīng)典形態(tài)——京劇以及地方戲、曲藝等,古典與花部交融誕生了偉大國粹!
4,花部亂彈深入人心,深刻寄托著儒家仁義忠厚、忠君愛國的偉大教化宗旨
另一國粹——相聲,有句俗語“南昆北弋東柳西梆”言中國古典戲劇四大聲腔系統(tǒng):南方昆腔,柔美低回;北方弋陽高腔,高亢明亮;西部梆子腔,主奏樂器是兩只棗木制作的梆子,敲擊發(fā)出“桄桄”之聲,誕生于山西、陜西,流布全國;東部柳子腔,從山東流行全國,各地秧歌、落子、花鼓、灘簧等為代表。
四大聲腔伴奏的中國戲劇,以關(guān)公戲、岳飛戲、包公戲、才子佳人生死愛情戲為主,寄托了儒家仁愛忠厚、堅守道義、忠君愛國的偉大教化宗旨,是培育廣大中國百姓道德情操、歷史文化知識與審美情趣的博大而淵深的精神寶庫。
近代所謂“公民教育”實難望其項背。
5,回光返照:滿清內(nèi)廷供奉之豪奢與韃虜專制之腐敗沉淪
康熙南巡,帶回色藝俱佳的南方少年藝人,在“南府”訓(xùn)練太監(jiān)演戲,承擔宮中演出,演職員多達2000余人,后擴充為內(nèi)學(xué)(太監(jiān)演戲?qū)W校)和外學(xué)(景山江南藝人學(xué)校),后因內(nèi)憂外患,外學(xué)裁撤,內(nèi)學(xué)更名升平署。
英法聯(lián)軍燒毀圓明園,咸豐逃難熱河,竟還下旨給升平署太監(jiān),令其優(yōu)伶與“內(nèi)廷供奉”(政府調(diào)集的名伶)跟從到熱河演戲!
慈禧、光緒亦沉迷戲曲,國政荒蕪,戲劇卻繁盛,揭示韃虜專制之腐敗不堪。
乾隆時期,每月初一、十五,專演新編的整本大戲,常十天連續(xù)演出,稱“朔望承應(yīng)”,政府重臣譬如刑部尚書張照竟然以編寫粉飾太平的“宮廷大戲”《勸善金科》、《升平寶筏》得寵。
政府耗費巨資,在故宮、頤和園與避暑山莊修建三層大戲臺,演員、道具甚至活馬、活象都能從底層深井中升上地面。
道光二年(1822)僅宮中戲劇服裝就多達4萬余件,男主角的蟒袍1300余件,全部為綾羅綢緞、人工繡花縫制,百姓困苦不堪,韃虜肆行專制與奢靡腐敗,終被孫文發(fā)動的人民革命所滅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