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鳳林,山西廣播電視臺首席攝像師、專職攝像記者,從事電視工作30多年
劉鳳林,山西廣播電視臺首席攝像師、專職攝像記者,從事電視工作30多年,先后榮獲“中國新聞獎”電視評論類一等獎、三等獎和“中國廣播影視大獎”,48件新聞作品獲山西新聞獎一等獎。
雖然是一名資深而且頗有成就的新聞工作者,但劉鳳林老師給人的印象永遠是那么謙虛、低調(diào),不管任何時候、對任何人都面帶笑容。他50多歲的年紀,卻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在采訪一線,顯示了對新聞工作的滿腔熱忱和執(zhí)著追求。
事實上,他不僅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,同樣熱愛自己的家庭。更重要的是,他還是一位有心人。從1978年開始攝影創(chuàng)作,到2018年,整整40年時間,他為自己的家人和家庭拍攝了上萬張照片,用家庭小相冊記錄社會大變遷。
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。筆者知道,每一個平凡的家庭背后都有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故事,只要記錄下來、保存下來,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。
劉鳳林老師一生采訪的人不計其數(shù),但最近由于《家庭相冊》的熱炒,他接受了很多媒體記者的采訪。現(xiàn)在,就讓我們聽聽劉老師的家庭故事:
1978年,我的爸爸54歲。而我的媽媽于當年因病去世,這年我18歲,我的妹妹12歲。是我的爸爸又當?shù)之斈锇盐液兔妹灭B(yǎng)大成人。圖為1978年自拍的一家合影照。
圖為1985年,我與未婚妻在山上看風景。
我創(chuàng)作的這組作品《家庭相冊:1978-2018》,將自己從戀愛到結(jié)婚、妻子從懷孕到生子等片段用影像的方式予以記錄,讓一個家庭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變遷的縮影。
《家庭相冊》系列作品2016年參加平遙國際攝影大展,第一次亮相即引發(fā)廣泛討論,這組作品在半年的時間內(nèi),就被中外媒體71個平臺轉(zhuǎn)發(fā),僅騰訊網(wǎng)點擊量就達400萬。
如同千千萬萬個普通中國家庭一樣,我和家人在這四十年里,也經(jīng)歷了臉紅心跳的戀愛、柴米油鹽的婚姻、身懷六甲的欣喜和滿懷憧憬的成長。所不同的是,自開始拍攝這組照片伊始至今的四十年,是祖國激蕩而傳奇的四十年。在漫長的拍攝周期中,我用影像的方式,以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做參照物,以小見大地解構了這四十年中,人與社會的關系,個人與祖國命運的關系,個人與家庭環(huán)境的關系。
1986年9月6日,農(nóng)歷八月初三,星期六,一個上好的吉日。我與妻子舉行了婚禮。
1987年5月1日,我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兒子,自拍了這一張與兒子的合照。
這張照片是我們家三世同堂合影。
回顧這套作品的創(chuàng)作,正始于1978年,彼時,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,但也正是那年,母親44歲因病離我們而去,那些記憶如今已成為我腦海中最寶貴的片段,最遺憾的是未曾有機會親自給我的母親拍攝一張照片,正因此,那年春節(jié),我用海鷗牌120相機,自拍了我和父親與妹妹一家三口的全家福,實現(xiàn)了系列作品從零到一的突破。
具有意義的第二張照片,是拍攝于1986年的作品《結(jié)婚》,作為拍攝者的我同樣出現(xiàn)在了這張作品里,甚至是其中的主角之一。那是在結(jié)婚后的第一天中午,吃午餐時,我的父親為我們準備了非??煽诘娘埐?,我們喝的是清徐產(chǎn)的紅葡萄酒,以示慶祝,記得當年辦喜事,人們都是喝清徐紅葡萄酒,紅色代表喜慶吉祥,而葡萄酒又是一種在當時頗為“洋氣”的舶來品,這種當時頗具中西結(jié)合風情的“新興習俗”,帶有著當時鮮明的時代印記。
1994年我?guī)е鴥鹤踊乩霞遥c親戚們的孩子合影。
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日,我們一家人來到五一廣場參加市里組織的慶?;顒?。這年我兒子十歲。
2005年,我和妻子送兒子到北京考學,在天安門前留影。
再到隨后的《懷孕》這一作品。中國人有句古語:“不孝有三,無后為大”。傳宗接代是家族繁衍的自然主題,也是每個家庭生活的主旋律,這一作品正是記錄著我們?nèi)覝蕚溆有律絹淼闹匾獣r刻。值得留意的是,在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,在妻子身前的,是我所擁有的第一輛上海28大鏈盒鳳凰牌自行車。那些年,是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,社會大變革的來臨,使得各種新鮮事物不斷涌現(xiàn),個體戶、萬元戶、大包干、港臺歌曲、迪斯科、喇叭褲、BB機、大哥大等等等等……而28自行車,正是當時那個紛繁復雜、不斷更新的世界在我生活中的真實投影。那時,我的妻子在孕育著我們未來的孩子,祖國也在用蓬勃發(fā)展的態(tài)勢孕育著我們的新生活。
2014年2月2日,春節(jié),我自拍的全家合照,妹夫從成都回來,外甥女一家從西安回來給姥爺拜年。
時間飛逝,如白駒過隙,轉(zhuǎn)眼間,來到了2015年9月,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,經(jīng)過幾十年的歷史發(fā)展變遷,祖國的強大國力令世界矚目,我父親是一名曾參加過抗日戰(zhàn)爭的老兵,也在當時榮獲中國人民抗戰(zhàn)勝利紀念章一枚。這時候,我的攝影工具,也從早先的海鷗牌120相機、135膠片單反相機、卡片相機,換成了旗艦單反——佳能5DII數(shù)碼相機。不同以往黑白照片單調(diào)肅殺的觀感,我轉(zhuǎn)用艷麗飽滿且濃郁的色彩記錄下了當時已經(jīng)91歲高齡的父親,開心地佩戴紀念章的瞬間。與祖國同呼吸、共命運,在這一刻得以最璀璨的體現(xiàn)。
2018年5月31日,我爸爸刻意要求我把媽媽的遺像從柜子里拿出來??粗覌寢尩恼掌f:你們的媽媽走了四十年了。
2018年7月18日,這是我和94歲的爸爸最后一張照片。2018年7月14日我爸爸再次腦梗發(fā)作住院,這次住院讓他老人家走完了一生。
時間來到了2016年,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隆重開幕,彼時的《家庭相冊》作品以30年作為時間節(jié)點,入選并參展,受到廣泛關注。我相信,這組作品能夠引起討論的焦點不在于構圖、色彩,而正是這組作品的紀實性和家庭這一主題,即家庭紀實攝影這一形式??梢哉f,選擇家庭作為題材,根據(jù)自己的視角,進行較長周期的專題性拍攝,就好像我們在通過一張張圖片向觀者講述一個個發(fā)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最真實的故事。而觀者讀這些故事,就像是觀看一部以真實家庭題材為背景的電視劇,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理解和感受社會生活中的各個層面。
我的父親劉根銀是一名抗戰(zhàn)老兵。2015年,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“9?3”前夕,全中國約21萬名抗戰(zhàn)老戰(zhàn)士被授予“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”,我的父親也是其中之一。
今年是2018年,是《家庭相冊:1978-2018》作品創(chuàng)作整四十年,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,這四十年來,我用四代相機記錄了從中學時代到四世同堂的生活巨變。自由甜蜜的戀愛、柴米油鹽的婚姻、添子添孫的喜悅……充滿溫度的鏡頭背后,所折射出的,正是國家發(fā)展和時代變遷。
所以,當我們宏觀地,把這每一張單獨的照片,放諸歷史的尺度中時,那些瑣碎的、孤立的“時刻”,就會從點匯聚成線,從線交織成網(wǎng),構建出一幅完整的圖景。見微知著,這圖景所呈現(xiàn)的,正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宏大歷史背景;一葉知秋,這些“時刻”,無一不和時代脈博的跳動、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,這也正是紀實的意義之所在。
劉鳳林老師最后說:“回望這四十年,大概是生逢其時,僅僅是記錄,就已足夠讓一切本尋常的,也有了不尋常的意義?!?
關于作者:孫瑞生,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站長